2007/05/05 | 人体经络图收藏
类别(收藏) | 评论(22) | 阅读(68809) | 发表于 23:24

九九感冒咳嗽输液一周,感冒见好,干咳并未痊愈,

据大夫介绍,对付干咳,西医尚无特效药。

发现一个外敷治咳偏方,提示要找穴位,只好网上收集了。

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笼统搜来,以备后来再用时搜索急躁……

---------------------------------------------

 人体经络图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 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 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点击奇经八脉文字链接可视听*压缩包下载*):
1、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

一、手太阴肺经

【循行】  
       ①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散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⑤下向肘内(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腕后一支:⑦从腕后(列缺)分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于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病候】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胀气喘,咳嗽,两锁骨上窝(缺盆)之中(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时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见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腧穴主治“肺”方面所发生的病证:咳嗽,气上逆,喘息气粗,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本经穴】 
       本经共有11个穴位。其中9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桡侧,2个穴位在前胸上部,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交会穴】
     无交出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
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病候】 
      本经腧穴可主治“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肩前、上肢屈侧外缘疼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等。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本经穴】 
      本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交会穴】   
      大椎(督脉),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三、足阳明胃经

【循行】 
    ①起始于鼻旁(会迎香),②交会鼻根頞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③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④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颈部一支:⑤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⑥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⑦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腕),散络于脾。
    ⑧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内行一支:⑨从胃口向下,沿腹里,⑩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⑾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小腿部一支:⑿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足背一支:⒀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病候】
    本经腧穴可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头、眼、鼻、口、齿等器官病症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腹胀,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泄泻,鼻衄,牙痛,口眼涡斜,咽喉肿痛,热病,神志病,胸部及膝膑等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本经穴】 
      本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部。首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末穴厉兑。

【交会穴】

 
      

 四、足太阴脾经

【循行】 
①起始于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散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一支: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病候】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强,吃后即呕,胃脘痛,腹胀,舌根强痛,喜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腧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脾之大络:实证,全身都痛;虚证,各关节弛缓乏力。

【本经穴】 
    本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级(任脉)。

 

五、手少阴心经

【循行】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1)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2),系目系(3)。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谦,行太阴、心主(4)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5)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本经穴]极泉、青灵、少海(合)、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输、原)、少府(荥)、少冲(井)。
   (1)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按: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联系。
   (2)挟咽——即指咽喉。
   (3)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4)太阴、心主——指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5)掌后锐骨——指腕骨之豌豆骨部。
【语译】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从心脏的系带部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下过膈肌,络小肠。

【病候】
本经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癫狂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1)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2)。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注释】
   (1)嗌--音益。《说文》:“咽也”。按:嗌,指咽峡部分,而咽则兼指食管。
   (2)臂厥--同肺经。指经脉所过部分气血阻逆。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还可发为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发黄,胸胁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痛。

【循行】
   《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1),另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取之去腕后一寸(2)。别走太阳也。
   其实,则支膈(3);虚,则不能言(4)。
【注释】
   (1)一寸——原作一寸半,据《太素》改。
   (2)腕——原作掌,据《太素》《甲乙》改。
   (3)支膈——胸膈间胀满、支撑不适。
   (4)不能言——其支者上系舌本,故不能言。
【语译】
   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眼后联系于脑部。
   手少阴络脉出现的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脉。

手少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1)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
【注释】
   (1)渊腋——足少阴胆经穴名,在腋下三寸处。又释为腋部。
【语译】
   手少阴经别,分出后进入腋下渊腋穴处两筋之间,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与手太阳经在内眼眦会合。

手少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伏(1)乳里,结于胸中,循贲(2)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3),下为肘网(4),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注释】
   (1)伏——原作“挟”据《太素》及杨注改。
   (2)贲——原作“臂”据《太素》及杨注改。
   (3)伏梁——古病名,五积之一,为心之积,主要症状为积块起于脐上,上至心下,伏而不动,如屋之梁,因而得名。
   (4)肘网——网,《太素》《甲乙》作“纲”,指上肢的筋有病,肘部感到如罗网一样的牵制不舒。
【语译】
   手少阴经筋,起始于手小指内侧,结聚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循行于乳里,结聚于胸部,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其病症: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上肢筋有病,则肘部拘急屈伸不利;本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和疼痛。

【本经穴】
本经共9个穴位。1个穴位在腋窝部,8个穴位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首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末穴少冲。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

 

六、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 
    ①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②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③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④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堆),⑤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散络于心,沿食道,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上行的一支:⑥从缺盆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又一支脉:⑦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⑧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相通。

【病候】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象牵引,上臂痛得折断。
    本经腧穴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本经穴】 
本经共有19个穴位,左右各19穴。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背面的尺侧,11个穴位在肩、颈、面部。少泽(井),前谷(荥),后溪(输),腕骨(原),阳谷(经),养老(郄),支去(络),小海(合),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交会穴】 
    大椎(督脉),上脘(任脉),中脘(任脉),睛明(足太阳),大杼(足太阳),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髎(足少阳)。

 

七、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 
    ①起始于内角(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头旁一支:②从头顶分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直行主干:③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出下行,④内侧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⑤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中膂俞、白环俞)。⑥腰部一支:从腰中(肾俞)分出,夹脊旁,通过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腘窝中(殷门、委中)。
    ⑦背部外侧一支:从肩胛内缘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⑧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与前者会合于腘窝中(委中)——⑨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⑩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病候】 
    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象被牵引,脊背痛,腰好象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象凝结,腓肠肌象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见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腧穴主治“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血,后项、背腰部、骶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本经穴】
本经共有67个穴位,左右各67穴,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承扶、殷门、浮郄、委阳(三焦下合)、委中(合)、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跗阳、昆仑(经)、仆参、申脉、金门(郄)、京骨(原)、束,骨(输)、通谷(荥)、至阴(井)。
  
【交会穴】 
    曲鬓、率谷、浮白、窍阴、完骨、临泣、环跳(足少阳),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陶道(督脉)。

 

八、足少阴肾经

【循行】  
    ①起始于小脚趾下边,②斜行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③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腘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④通向脊柱(会长强)属于肾,散络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上行一支:⑤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⑥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胸部一支,⑦从肺出来,散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病候】 
    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遗精、阳痿、带下、月经不调、哮喘、泄泻及下肢内侧疼痛等症。
    本经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黯黑漆柴(炭),咳嗽痰唾带血,喝喝气急,坐下想起来则两眼错花视物不清,心荡有如饥饿感;肾气虚更容易发生恐惧,心慌得好像有人要来追捕;这还可发生骨部的气血阻逆,见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腧穴主冶“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喉咙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大腿内侧后边痛、萎软、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本经穴】
本经共有27个穴位,左右各27穴,其中10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17个穴位分布在胸腹部前正中线的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涌泉(井),然谷(荥),太溪(输、原),大钟(络),水泉,照海,复溜(经),交信,筑宾,阴谷(合),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交会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 
    简称心包经。①起始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散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一支:②沿胸内出胁部,③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④沿上臂内侧(天泉),行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⑤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⑥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掌部一支:⑦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手心热,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急,腋窝部肿胀,甚至胸胁满闷,心怦怦跳动,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不止。
本经腧穴主治“脉”(心主血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中发热。
 
【本经穴】
该经脉腧穴为天池、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左右各9穴合18穴。天池,天泉,曲泽(合),郄门(郄),间使(经),内关(络),大陵(输、原),劳宫(荥),中冲(井)。
  
【交会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 
    ①起始于无中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②沿着手背(中诸、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读)③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④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⑤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⑥通过膈肌,广泛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一支:⑦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⑧上向后项,联系耳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⑨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耳后一支:⑩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耳前(和髎、耳门,会听宫),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⑾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峡肿,喉咙痛。
    本经腧穴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活动不利。
 
【本经穴】
本经左右各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读,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交会穴】 
    秉风、颧髎、听宫(手太阳),瞳子髎、上关、颔厌、悬厘、肩井(足少阳),大椎(督脉),中脘(任脉)。

 

十一、足少阳胆经

【循行】 
①起始于外眼角(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 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经天容),②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会,会秉风),③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耳后一支“④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面部一支:⑤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⑥下连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⑦会合于缺盆(销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散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⑧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外行主干;⑨从锁骨上窝(缺盆)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⑩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⑾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出外踝之前(丘墟),⑿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背一支:⒀从足背分出(足临泣),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病候】 
    本经腧穴可主治病症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嘴里发苦,喜嗳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部象蒙着微薄的灰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见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腧穴主治“骨”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偏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酸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运用。

【本经穴】
本经共有44个穴位,左右各44穴。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窍阴、完骨、本神、阳白、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窍阴(井)。
  
【交会穴】 
    头维(足阳明),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手太阳),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十二、足厥阴肝经

【循行】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本经自足大趾背侧外际(大敦)起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达内踝前一寸(中封)的部位,再向上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相会,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到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至腘窝内缘(曲泉)沿着大腿内侧,分布于阴毛部位,绕过阴器(外生殖器),到达小腹,挟着胃的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口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进入肺中,由此回复到手太阴肺经。
    ①起始于大趾背毫毛部(大敦),向上沿着足背上边(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处(中封),上向上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于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②上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③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④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散络于胆(章门、期门);⑤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⑥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顽颡(喉头及鼻咽部),连接目系(眼脑的联系),⑦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头部一支:⑧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腹部一支:⑨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病候】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腰痛,疝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飧泄,遗尿,癃闭等。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出现小腹肿胀,严重的则咽喉干,面部象有灰尘,没有血色。
    本经腧穴主治“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胸闷,恶心呕吐,泄泻,小肠疝气,遗尿,癃闭。
 
【本经穴】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
  
【交会穴】 
    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任脉)、百会(督脉)。

--------------------------------------

肺经 太渊,位于掌后横纹桡侧端,桡 动脉桡侧凹陷中

心包经 大陵,位于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骨肌腱之间

心经 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小肠经 腕骨,位于手背尺侧,豌豆骨前 赤白肉际 

三焦经 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 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大肠经 阳溪,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脾经 太白,位于第一跖骨小头后 缘,赤白肉际

肝经 太冲,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 陷中

肾经 太溪,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膀胱经 束骨,位于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胆经 丘墟,位于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胃经 冲阳,位于足背高外,第二、三趾 间的缝纹内庭

上五寸(相当于受检者五个 拇指的宽度)

督脉 大椎,俯卧,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任脉 中脘,仰卧,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带脉 侧卧,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平脐处取穴。

 

 以上转自:http://www.360boke.com/article/145.html


……………………………………………………………………………… 

督脉图谱

本经共有28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本经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长强 腰俞 腰阳关 命门 悬枢 脊中 中枢 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哑门 风府 脑户 强间 后顶 百会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素髎 水沟 兑端 龈交
 
 
【循行】
 
    1.本支《灵枢·营气》:“足厥阴……其支别者,上额,循巅顶,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指足厥阴肝经上行到“颃颡”后,一支上额,沿头顶正中,下项背正中,到达骶部,这就是督脉的主要通路。接通十二经和身前的任脉,构成了营气的运行通路。从营气的运行来说,督脉走向是由上而下,与任脉的由下而上相连接。但《素问·骨空论》等则从“气”(丹田之气)的产生来论,按从下向上来叙述。
    2.起源:《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说明督脉之“气”起源于少腹内,这里后来称作“丹田”,《难经·六十六难》称作“脐下肾间动气”。此脉气下向骨盆中间,女子联系阴户,男子沿阴茎而下,散络会合于前后阴之间(会阴),绕向肛门后,分别绕行臀部至足少阴与太阳会合处(长强、会阳)。
    3.与足太阳、足少阴沟通:《素问·骨空论》:“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这里说的下部的与足少阴肾经相通而联系到肾;上部的则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而联系到肾。
    4.与任脉相沟通:《素问·骨空论》:“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这一支即为任脉循行途经。
    5.旁支:《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此支按从下向上叙述,与正中线可分可合。从“下极之俞”长强部上行,两侧并列行于脊里,上达风府部入脑。 

 
【病候】
    由于督脉分布于脑、脊部位,又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故其经气阻滞则可出现头晕、目眩背强直等症。《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作“脊强而厥”,均指此。《灵枢·经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头重、高摇,可分为阳虚而清阳不升或阴虚而风阳上扰二类,均与督脉有关。《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可知风病与督脉关系甚切。外风多由足太阳而及督脉,内风多由足厥阴而及督脉。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髓海空虚致病,亦当调其督脉。《脉经》还指出:“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疾,”均属督脉主病。而《素问·骨空论》“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则应属冲脉、任脉所主病。由于督脉与冲任脉相通,故连带论述。
 
【本经穴】
    长强(足少阴会),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手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足太阳、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或说足三阳、足厥阴会),前顶,卤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一说任脉、足阳明会)。
  
【交会穴】
 
    会阴(会任脉、冲脉),会阳(会足太阳),风门(《素问》王注作大杼。会足太阳)。此外,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后溪通于督脉。

 


任脉图谱

    任脉是循行于人体胸腹部正中的气脉。它起于胞中(指盆腔中的内生殖器官),下出会阴,沿腹面正中线上行,经阴阜、腹部、胸部,经面部到眼眶下。它为"阴脉之海"。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使左右两侧的阴经通过任脉而相互联系,因此,任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称"总任一身之阴经"。它能调节月经,妊育胎儿,故称"任主胞胎"。督脉是循行人体背部正中的气脉。它起于胞中(指盆腔中的内生殖器官),下出会阴,沿着背面正中线上行,经过骶部、腰部、背部、颈部,进入脑内,再沿头部正中线,由项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内唇第带处。并有支脉络肾,贯心。它为"阳脉之海"。六条阴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称"总督一身之阴经"。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因此,督脉基本上反映脑与脊髓的生理、病理头部,并使脑、脊髓与内生殖器相联系。

【循行】
 
    1.本支:《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难经·二十八难》所载基本相同。“中极之下”其穴始于会阴,沿腹部正中上行,“上颐”至承浆,于面部承泣穴处“入目”。
    2.起源:《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胞中,也是《难经·六十六难》所说的“脐下肾间动气”所在,一般称为“丹田”,指督、任、冲脉之气均发源于此。
 
【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有较好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任脉起于少腹,为肝、脾、肾三阴所会,其病症即以下焦、产育为主。《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难经·二十九难》所载基本相同,总的都是指生殖器官的病症。《骨空论》:“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脉经》:“若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均属任脉之病。
 
【本经穴】
本经共有24穴。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止于承浆。会阴(冲、督脉会),曲骨(足厥阴会),中极(足三阴穴),关元(足三阴会),石门(丹田),气海,阴交(冲脉会),神阙,水分,下脘(足太阴会),建里,中脘(足阳明、手太阳会),上脘(足阳明、手太阳会),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阴维会),廉泉(阴维会),承浆(足阳明会)。
  
【交会穴】
 
    承泣(足阳明、阳跷)、地仓(足阳明)。此外,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通于任脉。


奇经八卦之跷脉-足少阴之别脉

阳蹻脉

【循行】
    [1]《灵枢·寒热病》:足太阳右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 (1) ,名曰眼系 (2) 。……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交于目锐(应作“内”)眦。
    [2]《难经·二十八难》: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交会穴}申脉、仆参(足太阳),跗阳(郄;足太阳),居髎(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巨骨、肩髃(手阳明),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睛明(足太阳),风池(足少阳)。

【注释】
    [1]目本——意指眼的根部。
    [2]眼系——即目系,指眼与脑的连系。

【附】 《奇经八脉考》
    阳 蹻 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 臑 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会手阳明,少阳于肩 髃 ,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 髎 、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 蹻 五脉会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按:阳 蹻 交会穴《甲乙》无风池、风府,据《难经》补。)

  阴蹻脉

【循行】
    [1]《灵枢·脉度》:(阴)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 (1) ,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 (2) ,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
    [2]《难经·二十八难》: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交会穴]照海(足少阴),交信(郄;足少阴),睛明(足太阳)。

【注释】
    (1)然骨——指足内侧高骨,即舟骨粗隆,下方为然谷穴。
    (2)鼽——指鼻旁。

【语译】
足太阴经脉有通过项部入于脑内的,正属于眼睛根部名叫目系……在后顶正中两间入脑,分为阴、阳二脉,阴 、阳相互交会,交会于目内眦。阳跷脉起于足根部,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部的风池穴。
  阴脉是足少阴肾经的支脉,起于然谷之后的照海穴,上行于内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入于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面,到达鼻旁,连属于目眦,与足太阳经、阳蹻脉会合而上行。
  阴脉也起于足后腿中,沿着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交会贯通于冲脉。

【附】 《奇经八脉考》
    阴 蹻 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 蹻 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按:阴、阳 蹻 交会穴《甲乙》原无睛明,据《素问》王注补。)


【功能】
蹻脉的“蹻”字有足跟和蹻捷的含意。因蹻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蹻捷。又由于阴阳蹻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故《灵枢·寒热病》有“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的论述。《灵枢·脉度》还说:“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意指男子多动,以阳蹻为主;女子多静,以阴蹻为主。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蹻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蹻盛,主目张不欲睡;卫气于阴则阴蹻盛,主目闭而欲睡。说明蹻脉的功能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病证】
  《难经·二十九难》:“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就是说阴蹻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蹻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这说明蹻脉与下肢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申脉通于阳蹻,其主治证有腰背强直,癫痫,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等;照海通于阴蹻,其主治证有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等
 

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


人体前部穴位图


人体背部穴位图


人体足部穴位图



人体耳穴图

 
腿部侧面穴位

头颈部穴位(前面+后面)


上肢内侧穴位图


上肢外侧穴位图


下肢内侧穴位图


下肢外侧穴位图


左脚反射区图+右脚反射区图

双足全息图


十二宫位置图


女人面痣图


男人面痣图

手反射区图+右手反射区图

耳朵人体全息图

脊椎全息图

以上转自:

http://www.chinesewiki.org/wiki/user1/140/archives/2006/10425.html

http://www.sunsonny.cn/Photo/jingluo/JL/200612/Photo_164.htm

http://www.asia91.com/Photo/ChineseMedicine/Index.html

http://www.chinesewiki.org/wiki/user1/140/archives/2006/10424.html

http://zhanghujun1971.blog.sohu.com/63874024.html

http://www.google.cn。。。

…………………………………………………………………………… 

※急救治疗

※精神疗法

※疾病治疗

……

以上转自:http://all100.bokee.com/

 

------------------------------

上一篇:WinXP减肥及终极设置          下一篇:这里地震静悄悄

37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320]
雷公[28]
九九[59]
杂记[57]
收藏[51]
休闲吧[24]
咚咚匣子[12]
好东西[89]